close
轉貼教育文摘─跳脫刻板教育 解讀才能解毒
台灣立報記者胡慕情2006.2.21專稿.

「一歲的孩子學走路,不論跌倒1、2百次,父母總是不斷鼓勵:『好棒、好棒!』,那為什麼當孩子學著畫畫,家長卻總說:『你畫那什麼屁!』」......
鄧美雲與周世宗夫婦,今年受邀參加台北國際書展說明如何手製繪本,但他們要傳遞的,並不是製作繪本的「技術」,而是父母應該如何藉由創作與孩子溝通。他們的孩子叫周燁,周燁2歲時,他們就開始讓孩子畫畫。鄧美雲說:「創作是孩子表達的方式。」她認為所謂的「教」,並不僅是讓孩子認識符號,而是要讓符號也同時有內涵、有故事,因此她不在意孩子畫出什麼東西,而是瞭解孩子如何透過圖畫表達。周世宗說,「父母常干涉孩子應該畫什麼,可是有趣的是,這些父母通常不是專業。」他認識那麼多會干預孩子的父母,大約只有3個人會畫畫。他指出,時代在變遷,現在孩童對影像、視覺的能力都比過去強太多,「但大人卻用社會優勢去壓制。」他強調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,也會埋下日後親子衝突的種子。

◆畫狗不像狗 沒關係

「大人總認為自己比較懂。」周世宗分析,這是因為已社會化的成人需要強烈的認同感,「我們的社會不太尊重差異。」因此大人會認為小孩如果畫狗不像狗,就是「錯的」、「畫壞的」;其次,是把創作當成一種商品,「很目的性,可是小孩畫畫一定要拿去賣嗎?」。此外,周世宗認為許多成人都太懶惰,「因為他們可能只願意花2分鐘解決孩子的問題。」

周世宗舉一個學生的例子,一個女孩把自己畫得像公主,媽媽像皇后,但父親與弟弟,卻小小黑黑一坨,幾乎無法辨識。「大部分的爸爸如果看到,一定會罵她畫錯,因為爸爸比較高。」可是,這個孩子畫裡所表達的,其實是家庭關係的結構,「她爸爸常出差,弟弟還很幼小。」因此,周世宗認為成人不斷否定的行為很荒謬。

◆不斷追問「為什麼」

「家長應該學會問『為什麼』」。鄧美雲認為,孩子是活的,而創作是表達想法的介面,家長的否定與不瞭解,等於阻礙了溝通的管道,「你要他不要這樣畫,孩子很簡單,就是不畫,但他以後就再也不會讓你看見,那不就是代溝嗎?」鄧美雲進一步說明,更何況創作有時候不需要理由,也不見得要有功能性,讓孩子知道有人肯定,孩子才會願意再說、再做。

周世宗強調,他否定非常狹義的閱讀。他認為「閱讀」不是只有書本,而是應該認識周遭環境,「閱讀書,會有一個定義、一個答案,但生活不會。」他舉例他和周燁時常閱讀人群,猜測一位路人開心或難過的原因,透過觀察,不但培養細心,也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。

周世宗進一步批評台灣的教育體制與社會價值過於僵化。「我們很功能性。」因此孩子被教導、賦予階段性的目標,他認為,只有神才能預測未知的一切,但成人時常以自己的經驗法則去扮演神的角色,「所以你問孩子他以後要幹麻,他只會跟你說我要讀建中,問題是,建中能讀一輩子嗎?」

◆活得好 需要努力

鄧美雲認為,人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種「精神」,「社會價值並不等於人的價值。」過去的教育是希望能增加有利的「生存」條件,可是真正的教育,應該是要讓孩子知道如何「生活」。

「活得好」,其實需要很多努力,周世宗認為,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有終生學習的能力、練習做事的能力,最重要的,是「做自己」的能力。周世宗強調,一個沒有內在趨力的孩子不可能學得好。「要當漣漪還是花朵?」鄧美雲以影像的概念解釋,漣漪式的學習,是不斷地往外擴展,但學得愈多,就離核心愈遠;然而花朵式的學習,是不斷地回到本身,找尋各種力量去支撐本身的存在。

◆鍛鍊學習的意志力

鄧美雲透露,孩子畫單張繪畫通常可以很盡興、快速,但製作繪本就不同,因為需要理性思考,將圖畫說成故事,因此繪本可鍛鍊學童的意志力。她強調,孩童一定要有「3H」:Heart、Head、Hand,有了這些能力,孩子才能走正確的路。有些孩子會畫暴力、血腥的圖,家長看到不免心驚膽跳。鄧美雲坦承她也曾走過這一段,一開始她也非常焦慮,但蒐集資料後瞭解,這只是孩子發洩的方式,會願意畫出來的,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問題;周世宗補充,不論任何事,偏執才會出狀況,但如果孩子90%的繪畫都是血腥與暴力,家長也千萬不要斥責,而是應帶孩子看心理醫生,或試圖溝通與瞭解。

鄧美雲說,現在的教育其實非常不平衡,雖然普遍認為孩子應具備八大智能:語文、邏輯數學、視覺空間、肢體動覺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與自然觀察者智能,但台灣的教育對後面3項,幾乎是忽略與排擠,「這是強調競爭的後果。」周世宗說,但是,台灣的父母真的懂「競爭力」是什麼嗎?

◆幫助孩子做自己

麥可.波特曾說:「競爭力,就是定位與差異化。」周世宗說,learning to be才是最重要的,不知道自己要幹麻,就無法專精,而在相同領域裡卻沒有差異化,就沒有競爭力可言。因此他認為,父母許多憂慮都是多餘的,要做的,只有輔導、幫助孩子「做自己」。他指出,台灣的學校、社會教育,幾乎是有目共睹的糟糕,但養成孩子的人格,卻需要家庭、學校與社會。「當其他兩者都很糟了,家庭也要跟著爛嗎?」他們夫婦認為,家庭應該形成一個強大的支撐。周世宗說,年前有一位朋友想跟他討論親子關係的問題,他拿了天下雜誌的專刊讓朋友讀,請他讀完再說,但過完年了,朋友連翻都沒翻。「有時候家長的『解決』,只是想要宣洩,並非真正在意問題。」他認為許多家長習於將問題推給孩子,卻從未思考自己是否出了問題。

◆做個有吸引力的家長

周世宗夫婦強調,沒有快樂的童年,就沒有快樂的人生。因此他們認為家長有義務提供孩子這樣的環境。「父母要讓自己有吸引力。」周世宗建議父母應該自我成長,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有趣的、可學習的,才能增進親子互動,進而瞭解孩子的想法。當然,對許多父母而言,有些傷害可能已經造成,但他強調,傷痕是可以彌補的,透過一些簡單的對話,慢慢修復,總比永遠不做的好。

鄧美雲也建議,受傷的孩子也應該自立自強,擺脫「受害人」的角色。她以過去輔導的案子為例,認為許多父母對孩子所做的要求,其實源於他們背後的社會與歷史背景,時空造成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,孩子可以多一份溫柔,學著原諒父母。「只有願意解讀,才能解自己的毒。」周世宗溫柔且堅定地說,不論父母或孩子,都應該跳脫一般社會化的刻板角色定義,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改變教育環境,就從自己做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b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